位于保定涞源县的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,拥有全球最大的跳台群。每年冬天,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民族队运动员都会在这里集训。在这里,有一支专门为助滑道"塑形"的团队,他们用匠心雕琢每一寸冰面,以专业成就运动员的精妙。
夜幕降临,位于保定的小城涞源,气温已经达到零下十五摄氏度。在这样的极寒温度下,有这样一支队伍,才刚刚开始他们的职业。
作为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的成员,这样寒风凛冽的夜晚,任小利再熟悉不过。自从2020年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在涞源落地,他就放弃了之前在工厂的职业,专心进修跳台滑雪制冰技术,现在的他,俨然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"老手"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任小利:
这两个面必须在这个滑道往下移一公分,尽量就保持这两面平衡。(记者:不平衡会怎么样啊?)不平衡(运动员)板不平,速度特别快,容易像这样颤,细心点呗。
跳台滑雪助滑道,是运动员加速的关键。而助滑道里的冰面是否达标,至关重要。因此,制冰环节就成了保障职业的重中之重。团队中最年长的成员赵青峰,就是国内顶尖的制冰专家。整个制冰环节的科学规范,都由他来把控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赵青峰:
(记者:那咱们这个是只能在晚上制冰吗?)不是说晚上,就是非得赶到这个温度得够,得零下十度左右。有时候起早,过半夜三四点钟,这都没准儿。
保障团队要面对的难题,不仅有极寒的天气,还有大量的体力劳动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孙乐:
(记者:咱们这一袋子雪得有多沉?)三四十斤吧,每次我们制冰的时候,每个工人跑十来多趟,一共有219个台阶,记得清清楚楚的。
造雪机造好的雪,需要袋装、打包,接着从跳台下面一袋一袋背上跳台,进入和雪、制冰等工序。由于跳台坡面比较陡,又需要弯腰职业,因此队员们只能跪着一步一步往上爬。越往上爬,制冰的坡度就越大,队员们只能靠抓住一根绳子维持身体平衡,接着用力将冰在助滑道上拍实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赵青峰:
必须得拍实,不能出现空洞,影响运动员的滑行速度。
制冰机里零下冰水相融的冷冽,户外零下十几度的气温,再加上凛冽刺骨的寒风,在这样极寒的职业环境下,保障团队的队员们用手拍打着冰面,一步一步向跳台顶端前进。记者计算了一下,将近四个小时,队员们才终于从跳台底端爬到了顶端。这也意味着,今天的制冰职业圆满结束了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任小利:
明天一早,(运动员)就要训练,咱们大家今天晚上制这个冰也挺值的。
制冰职业结束,并不意味着保障团队就能放心休息了。凌晨六点,北方的天空还没亮,队员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职业。制冰环节结束后,接下来的整个雪季,他们的职业重点就是养护冰面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孙向阳:
我现在正在养冰,每天早晨运动员训练之前都要进行喷水,接着把这冰养起来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杨永利:
这是磨冰,他们养冰以后,上面有一些小鼓包,把它磨平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李卫星:
我这个职业就是他们磨了以后,有点冰沫,我给它打扫一下,保证运动员安全地滑下来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任小利:
助滑道养护这个职业日复一日,只要运动员不休息,我们就不休息,他们训练之前我们必须把助滑道维护完成,保证他们在新的一天的安全训练。
清晨七点半,天光放亮。民族队运动员们准时来到跳台训练。随着阳光的照射和运动员来回训练的摩擦,冰面又会有不同程度的磨损,保障团队就要全天守在跳台旁,实时进行补冰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成员 任小利:
(记者:我看无论兄弟们在补冰的时候是直接用手去拿那个雪,这个不能带手套吗?)补冰期间不能带手套,用手直接去摸这个助滑道,能够快速了解到这个助滑道的平整度、冰的湿度,再来用雪块直接补助滑道,补的精准、平整一些。
北欧两项民族队运动员 李启燃:
这个助滑道非常的平整,特别的有安全感,在我们训练当中有很大的速度的帮助。这个场地跟我们比赛的场地基本上都是一样的,甚至比国外的场地更好一些。
涞源民族跳台滑雪训练科研基地保障团队:
全力以赴,为运动员训练保驾护航。
原深入了解:新春走基层滑雪跳台上 我为助滑道“塑形”
来源:河北广播电视台冀时客户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