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翰林院前身是什么 翰林院前身是什么寺庙

一、翰林院前身?

清代翰林院的前身是关外设置的“文馆”,起初的功能是翻译满汉书籍,并记录本朝得失,天聪十年(1636年)文馆改名为内三院,顺治元年(1644年)沿明制始设翰林院,并定为正三品衙门。顺治二年,又并入内三院,改称“内翰林国史院”、“内翰林秘书院”、“内翰林弘文院”,升为从二品衙门。

顺治十五年七月,改内三院为内阁,复设翰林院。十八年裁内阁、翰林院,又设内三院。至康熙九年(1670年),再改内三院为内阁,翰林院成独立机构成为定制。

在官员设置上,顺治元年翰林院仅设汉学士一人,正三品,兼礼部侍郎衔。十五年,设满、汉掌院学士各一人,兼衔如故。雍正八年升掌院学士为从二品,由大学士、各部尚书内特简。乾隆五十八年定,不兼礼部侍郎衔。

翰林院为民族的储才机构,掌院学士之下设侍读学士、侍讲学士满二人、汉三人,侍读、侍讲满二人、汉三人,侍读、侍讲由各衙门应升之郎中等官中选任。修撰(每科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)无定员,编修(一甲二名、三名授编修)无定员,检讨(三甲进士散馆后授检讨)无定员。除了这些之后,翰林院官还兼日起居注官衔。

翰林苑的具体职掌是:

充经筵日讲:每年春秋举行经筵日讲,凡经筵应讲经书,及讲官职名由翰林院题请皇帝钦定。顺治十二年(1655年),定于文华殿举行经筵日讲之礼,十四年因文华殿未竣工,先于保和殿开讲。日讲自二月开始,夏至日止,八月经筵后始,冬至日止。日讲讲章由掌院学士会同值讲官先拟所讲经书,奏定后撰讲章,并以汉文进呈。翰林各官,即詹事府各官,均以原衔充任讲官。康熙十年定讲官兼起居注衔。

入值侍班:顺治十七年上谕,翰林各官,原系文学侍从之臣,分班值宿,以备顾问,并在景运门内建造值房,翰林官分班入值。康熙三十二年,令翰林院在尚书房侍值。五十三年,康熙帝驻跸畅春园时,翰林官四人一班,与南书房翰林一处行走,五日一更代,后于六十一年停止。雍正三年(1725年)定每逢奏事,著翰林院满汉编修、检讨四人侍班。道光八年(1828年)又定圆明园值班。

扈从:顺治九年,定皇帝外出京城内外、王府等处,翰林官都应随从。每岁木兰秋猎即巡幸各处,派翰林官随从。

暂摄批本:雍正八年起,如遇内阁学士奉使请假,需人代理,则以翰林院侍读、侍讲、詹事、少詹事及三、四京堂,曾任翰林者请简兼摄。

翻译:康熙十二年谕,满汉文义,照字翻译。道光二十五年奏定,由笔帖式中熟悉满汉文者,进行翻译。

撰拟册诰文:凡册立、册封妃嫔的册宝、印文、尊谥,册封王公贝勒、贝子、将军、公主、福晋、夫人的册诰文,祭告祝文,祭内外文武官员的祭文、碑文,封赠内外文武各官的诰、敕文等,皆有翰林院撰拟。

纂修书史:凡纂修实录、圣训,掌院学士充副总裁官,侍读、侍讲、修撰、编修、检讨充纂修官。修玉牒,以满洲、蒙古、汉军修撰、编修、检讨人纂修官。一切书史,掌院学士充正副总裁官,侍读学士下面内容,检讨以上充纂修官或提调官。对书史的编辑校勘,是翰林官的重要职务。

另外,遇各省文武乡试、文武会试、殿试充主考官、读卷官也是翰林院的主要职责。

从翰林院以上职业职责来看,大多是担任一些文字、学问性的职业,和重要的国政、军政并无太多联系。因此,翰林院官员向来不是京城内外大致官员拉拢、攀附的对象,因此也就少有油水可捞。不过,油水虽少,可翰林官们时常可以接近皇帝,也就有着更快捷的升官之路,前途也非一般正途出身的进士可比。

二、翰林院雅称?

翰林院,古代机构名称,从唐朝开始设立。翰林分为翰林学士和翰林供奉两种,无论政治地位高低,在各朝各代,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,集中了当时社会的精英,社会地位优越。

唐玄宗曾数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,以备起草急诏,后来历朝也有效仿,因此翰林院在一些人口中也叫词苑。

三、翰林院是何?

唐朝开始设立,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,自唐玄宗后,翰林分为两种,一种是翰林学士,一种是翰林供奉。

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,被称为翰林官,简称翰林。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,并与科举接轨。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,地位清贵。

四、翰林院修撰与翰林院编修何区别?

编撰又叫编修,职业主要在于把现有的文字资料进行编辑整理,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字心得。

修撰的职业主要在于根据资料,以自己的文字撰写国史、记载本朝实录会要等等。

在职位等级上,修撰为从六品,略高于编撰(编修)的正七品,另外还有一个职位叫检讨,属于文字校对人员,从七品品级。

五、翰林院职位设置?

翰林院内部组织有典簿厅与待诏厅。典簿厅设典簿满、汉各1人,孔目满、汉各1人,笔帖式若干人。待诏厅设满、汉待诏各2人,笔帖式若干人。满待诏掌校时,翻译章奏、文史;汉待诏掌校对,缮写所撰之史。

翰林院的职责:

1、充经筵日讲。

2、掌进士“朝考”之事。

3、论撰文史。

4、稽查史书、录书。

5、稽查官学功课。

翰林院介绍:

翰林院,从唐朝开始设立,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,自唐玄宗后,翰林分为两种,一种是翰林学士,供职于翰林学士院,一种是翰林供奉,供职于翰林院。

六、翰林院的职位?

顺治元年,定都北京,承明制设翰林院,掌论撰文史之事,规定为正三品衙门。

七、古代怎样称呼翰林院?

翰林院,古代机构名称,从唐朝开始设立。翰林分为翰林学士和翰林供奉两种,无论政治地位高低,在各朝各代,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,集中了当时社会的精英,社会地位优越。

唐玄宗曾数度挑选擅长文学的亲信官员充翰林院待诏,以备起草急诏,后来历朝也有效仿,因此翰林院在一些人口中也叫词苑。

八、翰林院是何机关?

翰林院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和文艺机构,也是皇帝颁布制度和著作的最高机关。翰林院由编修、校书、检讨三部组成,负责编纂各种官方文献、撰写皇帝御制诗文、修撰历史、编撰词曲等。除了这些之后,翰林院还担负着对天下名士的选拔、科举考试的出题和阅卷、为皇帝选定妃嫔等职责。翰林院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不仅是中央政权的核心机构,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地。

九、乾隆翰林院值钱吗?

乾隆时期对翰林院非常重视,但地位不高,不值钱

十、翰林院是何机构?

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,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,自唐玄宗后,翰林分为两种,一种是翰林学士,供职于翰林学士院,一种是翰林供奉,供职于翰林院。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,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。晚唐以后,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,有“天子私人”之称。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,被称为翰林官,简称翰林。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,并与科举接轨。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,成为养才储望之所,负责修书撰史,起草诏书,为皇室成员侍读,担任科举考官等。地位清贵,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。

无论政治地位高低,在各朝各代,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,集中了当时智慧分子中的精英,社会地位优越。唐朝的杜甫、张九龄、白居易,宋朝的苏轼、欧阳修、王安石、司马光,明朝的宋濂、方孝孺、张居正,晚清的曾国藩、李鸿章等等,皆是翰林中人。入选翰林院被称为“点翰林”,是非常荣耀的事务。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,更踊跃参与政治,议论朝政。由科举至翰林,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,是儒家学说中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表现。

然而,成为翰林学士的伟大前景也使得大量智慧分子投身科举,造成了人才浪费。社会重文士轻技工,拖缓了科学技术的提高。除了这些之后,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想法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,对学术自在和智慧分子的想法独立起了压抑影响,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。


您可能感兴趣